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
近日,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萌遇桃花岛“岛主”黄美玲的朋友圈更新了一条信息:“卖房回村种地,但我不畏惧,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我身后有一群乡村追梦人,有一群要发展家乡的热血青年。我们的目标是把桃花岛做成撬动干井村产业发展的支点。”
清晨的风携着阳光和花香,温暖又清新。黄美玲用一张背景板、一张桌子和几组灯光搭起直播间。“这是我们自家酿造的桃系列之‘蜜桃玫瑰酒’,采用传统技艺,浓浓蜜桃加玫瑰香,好喝不上头不辣喉咙,瞌睡好睡美容觉走起……”
“作为新农人,要不断提升自我,变得更专业更具备创新能力,为乡村振兴赋能。”今年2月,黄美玲取得了由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。
在贵阳,像黄美玲一样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。统计数据显示,2015年贵阳市常住人口为462.18万人,2024年达660.25万人,实现常住人口连续10年正增长。年轻面孔更多了,更多“年轻的事业”也不断涌现。
坐落于贵阳市观山湖区朱昌镇高寨村的“多格·小兰山”民宿营地,是贵阳一家企业租用当地村民闲置房屋,打造的集旅居民宿、烧烤、农家菜、亲子农场、茶空间于一体的休闲旅居民宿综合体。
“多格·小兰山”负责人袁光胜介绍,营地租用了3栋民房和部分场地,投入500余万元进行改造,并和高寨村约定,每年以经营收益的10%给村集体经济分红,“我们去年6月开业,当年实现营业收入300余万元,收益40余万元。营地员工一半以上是当地居民,房东也在我们这里务工。”
在乡村旅居产业培育过程中,贵阳坚持因地制宜、分类推进,形成了农户自营、出租流转、委托经营等多主体经营模式。
走进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石龙村,整洁平坦的马路,错落有致的房屋,洁白的房屋外墙上随处可见艳丽的墙绘:身着布依族服饰的村民、美丽的鲜花……这些画作都出自白岩组村民罗兴兵之手。他是一位全网拥有20余万粉丝的画家,同时也是一名返乡创业人员。“以前在外打工,现在家乡建设越来越好了,和大多年轻人一样,我也选择回来创业。”
为了发展村里产业,贵阳市修文县阳明洞街道幸福村党支部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,成立了修文乡缘休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,截至目前,幸福村已发展民宿41户,去年,该村接待游客1200人次,全村旅居综合收入达120万元。
“村里围绕‘吃住行游娱购’发展民宿产业,推动避暑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。”幸福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孙大江说。
在距离幸福村35公里的乌当区新堡乡新堡村,“90后”袁基恒返乡后完成了50多亩的土地流转,用来打造铜鼓庄园——一个集农家美食、休闲采摘、农活体验于一体的多业态农场。
贵阳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全方位、深层次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返乡,一幅幅产业兴、百姓富、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